温县粮食局下属企业焦作市药用辅料厂,兼并了焦作市第三制药厂。这件事不仅开创了温县工业发展史上的先例,而且在全县以至整个焦作市都引起了强烈反响。焦作市第三制药厂1980年建成投产,占地46000平方米,职工641人,年产淀粉10000吨,曾有过辉煌的历史,产品在1988年前畅销十多个省、市,远销日本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等国,年利润100多万元。但由于设备老化,工艺技术落后,管理混乱,淀粉出品率低,产量质量不稳定,客户愈来愈少,企业效益下降,特别是投资600万元新上的年产5000吨的葡萄糖生产线半途而废,使企业不堪重负而被迫停产。停产时,固定资产和债权总额只有1088万元,债务却达2100万元,相抵后亏损1012万元。焦作市药用辅料厂1987年7月正式投产,占地3500平方米,职工180人,固定资产110多万元,年生产淀粉5000吨。由于设备和工艺技术先进,管理科学规范,淀粉产量稳定,质量好,供不应求,年产值1500万元,利润140多万元,生产经营形势蒸蒸日上。面对这种情况,粮食局局长原志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何不借机让药辅厂将三药厂兼并?药辅厂虽暂时背个大包袱,但不久便可形成规模,成为抵御市场风浪的强者。思忖再三,他决定召开班子会议一议。会上,原局长刚把这一想法说出,立刻遭到了多数班子成员的强烈反对。有人说,自古以来都是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还没听说过小鱼吃大鱼;有的说:药辅厂效益再好,让它背上这个大包袱,非把它压趴下不可;有的说,风险太大了,万万使不得。结果会议不欢而散。这件事传到了社会上,三药厂职工的反映也传入了原局长的耳朵,各方人士纷纷议论,各执一词,莫衷一是,多数持否定态度。面对重重阻力,他反复考虑:要想干成一件事,哪有不冒风险的?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企业要生存和发展,必然要冒一定的风险,只要有50%以上的成功把握,这件事就敢干。改革开放以来,粮办企业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不断上规模,跨台阶,走过的不正是这样的路吗?于是,他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对两个厂进行综合考察,一方面要求班子成员对这件事也要进行调查研究,每人都必须拿出有说服力的意见来。专门研究兼并问题的局长办公会如期召开,主题就是“究竟敢不敢让‘小鱼’吃‘大鱼’”。讨论在平和而又认真的气氛中进行,大体上有两种意见:一种意见是不敢。理由有四点:①药辅厂规模小,小马拉不动大车。②药辅厂兼并三药厂,不仅会拖垮药辅厂,还会累及全局的利益。③淀粉市场饱和,竞争十分激烈,再去争市场,困难可想而知。④三药厂职工抵触兼并。另一种意见是:敢。其理由也有四点:①药辅厂兼并三药厂可以充分发挥粮办企业借粮生产的优势,不断壮大实力。②三药厂产品质量长期上不去,问题在于关键性的工艺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好,药辅厂有从上海高薪聘请的技术专家,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淀粉生产工艺和质量问题;葡萄糖国内已有先进工艺,只要引进,便可解决质量问题。③从长远看,药辅厂的规模难以抗击大风大浪,年产淀粉规模至少要在万吨以上,才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。三药厂的厂房设备稍加投资改造,不仅可使淀粉生产能力扩大2倍,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葡萄糖生产规模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④三药厂的干部职工,绝大多数素质是好的,只要归还他们集资的本息和补发他们的工资,就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。通过摆事实,讲道理,两种意见终于趋向统一,一致决定让药辅厂这条“小鱼”吃掉三药厂那条“大鱼”。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