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利率调整回顾
我国1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(简称存款利率,下同)自1949年8月 10日至1999年6月10日,共有33次变动,其间有升有降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家设立了活期,定期3个月、6个月、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,这种设置一直保持到1959年6月30日,并确定了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。
1949年8月10日至1950年4月9日期间,国家百废待兴,存款利率曾高达 252%(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,下同),之后,存款利率则开始逐渐下调。1950年4月10日至1950年10月20日,存款利率有过3次调整,自152%调至86.4%,再调至34.8%。1951年3月26日和7月21日,存款利率又调至45.6%和36%。1951年12月1日,存款利率再次下调到31.2%。1952年5月21日,存款利率又调整至14.4%的相对低位。
自1955年10月1日起至1979年3月31日止,这一时期,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总量减少,存款利率的变动成为政府行为,因而存款利率基本上对社会经济生活不再产生大的影响,表现为存款利率变动少,利率水平相对较低。这期间利率共有过5次变动,但总体维持在3.24%~7.92%的水平。存款利率处在较高水平的有两个阶段:一是1955年10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,存款利率为7.92%;二是1959年7月1日至1965年9月30日,存款利率为6.12%。而1971年10月1日至1979年3月31日,3.24%的低利率水平维持了7年半时间。
1979年4月1日,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首次存款利率调整。此次存款利率调整,虽然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(由3.24%上调到3.96%),但国家相应将储蓄存款的品种由5个增加到8个,第一次增设了5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。可以说,为适应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一任务,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自觉利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。
自1979年4月1日起到1999年6月10日止,人民银行共进行过19次存款利率调整。利率水平逐步走高,到1989年2月1日,达11.34%,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存款利率最高点,并在这个点位上持续了14.5个月。随后在1年时间里存款利率3次下调,1991年4月21日,利率为7.56%。2年后,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,到1993年7月11日,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又升高到10.98%的高位,形成当时第二个高点,存款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记录后,接着便是连续的8次降息。
1996-2002年,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经历了一轮长时间的下调。金融机构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由1996年的9.18%下降至最低点的1.98%,降幅达到78.4%;金融机构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由1996年的10.98%下降至最低点的5.31%,降幅达到51.6%。经历了长达7年的降息周期后,我国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均在2002年降至历史最低点。近年来,为了配合宏观调控的需要并巩固宏观调控成果,保持国民经济持续、快速、协调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,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,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开始回升,进入新的一轮升息周期。至2007年9月15日,与历史最低点(2002年2月21日)相比,金融机构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上升为3.87%,升幅高达95.5%;金融机构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上升为7.29%,升幅也达到了37.3%。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如下面两个表所示。
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 单位:%
资料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网站。 |
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单位:%
资料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网站。 |
问题:利率对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?为什么要降息和加息?
答案不对?请尝试站内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