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
学科
搜索
账户
常见问题
当前学科:创业基础
题目:
单选
当企业处在成长期的时候,应该更多的考虑()。
A . 生存需要
B . 发展需要
C . 自我价值
D . 变化需要
答案:
<查看本题扣1积分>
查看答案
答案不对?请尝试站内搜索
推荐知识点:
厚质防水涂料施工中,在天沟、水落口及板端缝处等特殊部位常采用涂料增厚处理,即刮涂一层()厚的涂料,其宽度视具体情况而定.
重要性要求是相对的,对于某一会计事项,在某一企业具有重要性,而在另一企业则不一定具有重要性。( )
本期所得税费用与本期应交所得税相等。()
宫颈癌Ⅲ期,肿瘤的MRI表现正确的是().
湖泊污染——太湖的富营养化 资料1:太湖概况 面积达3.65万km2的太湖流域,位于苏、浙、沪三省市交界处,北濒长江,东部及东南部临海,流域内河湖密布,水面占总面积的17.5%。(见图1—1)人口密度达910人/km2左右,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,长江流域每年排放的污水,其中1/3在太湖流域。 由于流域的经济发展,导致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。太湖水质自上世纪80年代起,平均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。2002年除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带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、Ⅲ类外,其余湖区全部劣于Ⅳ类,西北部湖区的五里湖、梅梁湖和竺山湖则为劣Ⅴ类。太湖水体的营养盐浓度不断提高,自2000年起,全湖平均达到了富营养水平,以蓝藻水华为表征的富营养化现象愈演愈烈。由于西北部湖区水体的污染与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重,导致湖体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,水生高等植物快速减少,蓝藻等浮游植物快速增长。底栖生物物种减少,耐污类种群则年趋增大,生物多样性下降。 资料2:2005年一季度太湖各湖区水质及营养状况 2005年一季度各湖区中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湖区有6个,劣于Ⅴ类水质的湖区有3个,超标水体湖区面积占8.2%。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、五日生化需氧量、化学需氧量、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。东太湖水质IV类1个,其余8个湖区水质均为劣于V类,超标率100%。 东太湖为中营养水平,占湖区面积的6.7%,其它湖区为富营养水平,占93.3%。(见表1—1) 资料3:太湖污染源情况 (1)点源污染 在水质很差的嘉兴河网地区和大运河杭州段,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和总磷含量过高。在被污染的水体中,55%的磷来自生活污水。环太湖地区污水未经妥善处理就排入河道和湖泊,未经处理的污水占80%,太湖水质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,水质级别下降了一个等级,全湖平均水质由原来的Ⅱ类水质为主变为Ⅲ类水质为主。水体营养状态上升二个等级,由80年代初期以营养、中富营养为主,上升到90年代中期以富营养为主。其污染程度和发展速度令人震惊。 (2)面源污染 自从20世纪90年代,太湖污染物指标中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两项平均浓度下降幅度很小,一位监测人员长期观察发现,一遇大雨,水中的氨氮浓度明显高于往日,原因是农田过量施用化肥、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比重加大的结果。污染物残留在地表上,很容易被雨水带进河道。在水质很差的嘉兴河网地区和大运河杭州段,被污染的水体中,60%的氮来自农业面源(非点源)污染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求,化肥农药、生长素带来的污染急剧增加。面源污染因为污染物来自整个地区,而不是来自一、二个集中的污染源,污染分散,并且体积庞大,更难以控制。 (3)污染来源的变化 表中数据来自“三河”“三湖”水污染防治计划及规划 从上表中分析得出,城镇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污染源应是主要控制对象,同时其他有机污染(CODCr)中,加强对工业废水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。 从1997年开始,太湖面源污染的排放量对于工业污染排放量来说日趋严重,1999年面源污染的排放量竟占到排放总量的58%。根据监测,嘉兴1999年的污水中,COD排放量为12万多吨,其中工业污染占到16.99%,生活污染占到25.87%,农业污染为57.14%。与1995年相比,工业减少32%,生活增加14%,农业增加18%。 20世纪90年代后期,太湖加大了工业企业污染源(点源)的治理和工业结构调整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使工业污染量大大下降,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便显现出来。 问题: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 分析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? 该如何控制非点源污染?
下列哪种毒物中毒不宜洗胃()
桥梁墩台裂纹宽度限值,要求墩帽不得大于()。
下列哪些是变频器的组成部分?()
下列地区中,夏季风很难到达的是()
妊娠期淋病的治疗方案叙述不正确的是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