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
学科
搜索
账户
常见问题
当前学科:电气焊工理论考试
题目:
单选
外观检查是用肉眼或不超过()倍的放大镜对焊件进行检查。
A . A、10
B . B、20
C . C、30
答案:
<查看本题扣1积分>
查看答案
答案不对?请尝试站内搜索
推荐知识点:
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若给予高浓度氧疗仍无效,其原因很可能为()
Z535钻床控制回路试车时,将QS1接通,用万用表测量变压器一次侧有380V、220V()。
男性,35岁,贫血已半年,经各种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。肝肋下2cm,脾肋下1cm,浅表淋巴结未及。血象:RBC2.30×1012/L,Hb70g/L,WBC3.5×109/L,白细胞分类可见早幼粒细胞为2%,中性分叶核细胞呈Pelger畸形,PLT46×109/L。骨髓增生明显活跃,原始粒细胞为2%,早幼粒为4%,红系有巨幼样变,可见小巨核细胞。骨髓铁染色,细胞外铁为(+++),铁粒幼细胞为48%,环形铁粒幼细胞为18%本病最可能的诊断为()
《礼记》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:“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,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。比如一首乐曲,光是一股劲儿的快,一股劲儿的紧,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,那就显得很单调,没有什么节奏感了。《琵琶行》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,开始有“大弦嘈嘈如急雨”的一段,接着有“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”的一段,后来又有“银瓶乍破水浆迸”的一段,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,我相信,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,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。 一幅画,也是如此。布景成局,全凭有疏有密;有浓有淡.相间相成,方能错落有致。只密不疏,则必嫌迫塞。只疏不密,必嫌空松。只浓不淡,则嫌繁缛。只淡不浓,则嫌单薄。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,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,或以强烈见长,或以柔和取胜,但“单打一”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。 推而广之,写小说,写戏剧,甚至写评论文章,亦无不如此。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,那么,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;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,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,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;文章中句句都加着重点,主要的论点反而就不明确了。比如《水浒传》中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”那一回,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,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,准备跟他拼个死活。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,却又回过头来,写林冲去看管草料场,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,然后再 转向高潮。我看,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,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,就显不出一张一弛、一起一伏的妙用了。弛,正是为了张;伏,正是为了起。有些人不大懂得一张一弛、相间相成的道理,常常主张把作品中、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,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“闲笔浪墨”大笔勾销。他们这样做,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,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。“牡丹虽好,还仗绿叶扶持”。不妨设想一下,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,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,那还有什么好看呢? 一张一弛的规律,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,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。古人说,画家作画,有时候需要“解衣磅礴,有凌厉一切之雄”,有时候又需要“揎袖摩挲,有动不遗矩之妙”(见《芥舟学画编》)。这话说得有道理。艺术创作,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。不过,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,太紧张,反而会失常态,疑是疑非,患得患失,产生不出好作品来。杜甫云:“五日画一水,十日画一石,能事不受相促迫,王宰始肯留真迹。”(《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》)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。有时候,稍为“弛”一下,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。 (本文摘自张潮的《寻找一片幸福的云彩》) 本文第二段提到了《琵琶行》,下列各句出自于《琵琶行》的是( )。 在《水浒传》的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”一回中,可称为“驰”的段落是( )。 以下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是( )。 关于运用“一张一弛”规律可能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好处,文中没有提及的是( )。 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( )。
什么是修正曲线?
矿井通风摩擦风阻计算公式()
根据发泡剂的类型和用途,低倍数泡沫灭火剂可分为蛋白泡沫、氟蛋白泡沫、()、合成泡沫和抗溶泡沫五大类。
教师在用语言指导游戏时,口气应十分肯定。()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》规定,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,应当保持消防供水、消防通信、______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