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
学科
搜索
账户
常见问题
当前学科:电机拖动
题目:
未知类型
他励直流发电机转速升高20%,此时空载端电压升高()。
A.10%
B.20%
C.40%
D.80%
答案:
<查看本题扣1积分>
查看答案
答案不对?请尝试站内搜索
推荐知识点:
华西健康卡是()
在电脑控制的家用电器中,有一块用于控制家用电器工作流程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,它把处理器、存储器、输入/输出接口电路等都集成在一起,这块芯片是()。
水痘发生后应该对()煮沸消毒。
Spark DataFrame中()方法可以获取所有数据。
以下患者中是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的是()。
反映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为零的指标是()。
分析红窑掉砖的主要原因?
幼畜缺碘的典型症状是()补碘方法碘化食盐或碘化钾、碘酸钾补饲。
罗斯福与他的“智囊团” (一)内容梗概 “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。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。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。”这是一个美国记者对罗斯福的评价。 从1933年入主白宫,到1945年去世,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,打破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三届的先例。在13年总统生涯中,罗斯福推行“新政”,使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,成为“民主国家的兵工厂”;他与孤立主义作斗争,引导美国踏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征程,为战胜轴心国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在战争期间,他致力于与盟国合作,并成为联合国的缔造者之一。总之,作为国际性政治家,无论从内政抑或从外交考察,罗斯福都无愧于那个时代。 就个人教养而言,罗斯福所受的教育未必令人惊叹。他毕业于号称政治家和外交官摇篮的哈佛大学,主攻法律,但他不喜欢法律。作为领袖人物,他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“智囊团”,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。 早在担任州长时,罗斯福就开始网罗各方面专家,组建顾问班子。到入主白宫时,这个班子已粗具规模,后经挑选、扩充,日臻完备,形成了他的“智囊团”。其人员包括经济学教授特格韦尔、阿道夫?伯利和雷蒙德?莫利这样的经济专家,马歇尔这样的参谋人才,霍普金斯这样的外交活动家。“智囊团”比国务院班子灵活,不讲究资历,甚至超越党派。如霍普金斯在出身、教养和风格诸方面就和罗斯福大相径庭;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海军部长诺克斯则出自共和党营垒。正是这批智囊人物,成为罗斯福做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。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,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:和危机前相比,美国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3%,国民收入下降了50%,失业工人达1 300万人;工厂停工、银行倒闭、农民破产。罗斯福的首要任务是应对经济危机。他虽没有管理经济的经验,但却可以运用“智囊团”经济专家们的智慧,使新政府反危机的“新政”得以顺利推行。在“新政”实施最初的100天中,罗斯福签署的15项重大法令的草案,主要都来源于其智囊人物的劳动。如《产业复兴法》融合了特格韦尔、罗伯特等多位专家的不同意见;《农业复兴法》的内容则源于一个农具公司经纪人的设想。借助这些专家的帮助,罗斯福政府整顿银行、恢复工农业生产、兴办公共工程,使美国经济越过了大危机的死谷。到1935年,美国生产、就业和制造业工资总额的指数已得到大幅度的回升。不懂经济的总统奇迹般地恢复了美国的经济元气。 1941年年底,日军偷袭珍珠港,给美军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惨重损失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一时舆论大哗,美国公众普遍要求集中力量对付日本,这就意味着美国须从大西洋方面收缩力量,削减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,其结局很可能是希特勒德国席卷英伦并危及苏联。罗斯福如何决断,势必影响全球战略形势。此时,不仅斯大林和丘吉尔极为关注美国政策,就是希特勒也死死盯住白宫。罗斯福又一次求助于他的“智囊团”。他的大部分智囊人物,在分析了轴心国的战争潜力、战略地位以后,认为德国是轴心国主力,击败了德国,日本就必败无疑,于是向罗斯福提出了“先欧后亚”的建议。罗斯福据此判断做出战略决策:在太平洋取守势,集中力量于大西洋方面。历史证明,“先欧后亚”是当时最佳的战略选择。 除博采“智囊团”的建议外,罗斯福也把执行权交给智囊人物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比人力、比智力、比科技、比工业和比资源的总体战。指挥作战已不能像拿破仑时代那样凭直觉,而需依靠军事科学。罗斯福远不是军事专家,但他大胆起用军事人才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。在太平洋战场,他依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;在中印缅战役,他让史迪威独当一面;在欧洲,他让艾森豪威尔全权指挥远征军;在华盛顿,他让可以信赖的马歇尔以陆军参谋长的头衔节制三军。作为国家的总司令,罗斯福不像希特勒那样去背诵某一兵器的月产量,也不像斯大林那样守在电话机旁指挥每一场战役,更不像丘吉尔那样亲抵北非沙漠干涉某一个炮兵连的调动。他很少过问战术问题,这样,参谋长们就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,以军事专家的眼光,独立判断,相机行事。事实证明,这是最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结构。总统由此也可腾出时间潜心研究大战略,而去做最高领导者应该做的事情。 在外交事务上,罗斯福的风格也与斯大林和丘吉尔这两位领导人迥然相异。莫洛托夫作为苏联外长,没有多少机会对重大问题表态;而丘吉尔则喜欢不辞劳苦,事必躬亲。罗斯福不同,他喜欢派出享有全权的私人代表执行外交使命。比如派往中国的居里和华莱士就有此种特权。另一个作为罗斯福特使经常被派出的出色人物是霍普金斯。战争期间,霍普金斯多次往返于大西洋两岸。1941年7月,苏德战争爆发的头一个月,霍普金斯即衔命飞抵莫斯科。临行前,罗斯福致电斯大林说:“我要求你对他完全信任,就像你直接与我谈话一样。”其后,每当美苏关系出现波折时,罗斯福就派霍普金斯出使苏联。诸如第二战场问题、租借援助问题及波兰问题等,都因有享受全权又为斯大林信服的霍普金斯到场,而得以按“求大同、存小异”的原则解决。由于绕过许多官僚机构,这种私人外交减少了误解,提高了效率,几乎成为日后美国政府的制度。 总之,罗斯福作为危机年代的领袖,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具体事务的超脱态度和“智囊团”作用的充分发挥。《美国史》一书的作者拉夫尔?德?贝茨评论说:“罗斯福或许还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知识界领袖,在许多领域,他的造诣并不深,也不是一个见地卓绝的思想家。”或许正因为如此,罗斯福才不像丘吉尔那样,事必躬亲。而强大的“智囊团”却弥补了他专业知识的缺陷,保证了他政治上的成功。这是值得我们各级决策者思考和借鉴的。 资料来源:林波:《罗斯福与他的“智囊团”》,载《决策与信息》,2005(2)。
校正照片所偏的颜色为黄色时,需要加用的彩色补偿滤色镜是()。